查看原文
其他

罗翔:真正的勇敢,是对良善的坚持;周飞舟:在意见纷扰中,拥有独立且清醒的人生

罗翔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真正的勇敢,是对良善的坚持——不要成为愤怒的奴隶作者|罗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来源|哔哩哔哩 新读写


真正的勇敢,其实是对良善的坚持,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让我们依然相信良善,携起手来,在点滴的小事上追求良善,善上加善,止于至善,一起画好这未尽之圆。——罗翔

B站邀请我来给毕业的同学说说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推辞。因为我已经说了太多其实自己也做不到的话,实在没有太多真实的话语可以分享。智者说,沉默是金,因为人一开口就显示出他的愚昧与虚伪。


我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老师,从来不是什么人生导师。只是命运呢,把你带到令人晕眩的高处。

中文的“愚蠢”的“愚”非常的有意思,上面是一个“禺”,下面是一个“心”。在中国古代,这个“愚”是“偶像”的“偶”的通假字,所以这也许提醒我们,无论是把自己作为别人的偶像,还是在心中把他人作为自己的偶像,可能都是愚蠢的一种体现。
我从来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法学殿堂的门童,从事普法教育与写作。
法治的精神在于对人性幽暗的洞察,每个人都需要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阴暗面。我们常常说要勇敢地做自己,但是真实的自己,从来都有阳暗两面,所以到底你是想做哪一面呢?
从逻辑上来说,光明跟黑暗,它其实不是二元对立的。因为所有的黑暗,不过是光明的缺乏;所有的邪恶,也都只是对良善的背离。因此,只有追求良善,在逻辑上才是自洽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彻底地追求邪恶,他至少不会希望别人对自己邪恶吧。
所以真正的勇敢,其实是对良善的坚持,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只是也许大多数人,并不期待这种幸福。
法治并不推崇哲学王,我们必须要承认自己理性的有限,并坦然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种似非而是。我们是如此的渺小和有限,用帕斯卡尔的话来说,我们不过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跟苇草一般的脆弱。但是正是因为我们的思想,可以把我们带向伟大与崇高。

我们生活在此地,但是我们又向往别处的生活,因为人总要对焦生活以外的目标,才能从容过此处的生活。换言之,只有生活在别处,才能生活在此地。
低垂的麦穗跟高傲的稗草,其实长得很相似,很多同学可能都区分不出来。但是一个硕果累累,而另外一个,是具有破坏性的杂草。所以是虚心地承认自己的有限,还是虚荣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这是我们一生要去思考的话题。
人生不易,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所夸口的一切,也不过劳苦愁烦。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友谊是那么的重要。我们需要朋友的力量,让我们孤独的个体可以抱团取暖、互相关爱,一起走过今生的坎坷。因为只有友谊,才能让我们告别忧郁。但是所有美好的东西,其实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们每天都在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也需要接纳朋友的不完美。正是不完美的朋友,才能让我们一起去追逐完美。
很多年轻的朋友跟我说,时不时会陷入emo(伤感),经常会感到愤怒与抱怨。但我想,人的愤怒它其实是有价值的,因为如果人彻底地失去怒气,那社会可能就是死水一潭。但是,我们不要成为怒气的奴隶,凡事都要有节制。
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的悲伤、痛苦、无奈。令人丧气,但虚无会让人丧上加丧。这个“丧”在逻辑上是不自洽的,sàng丧。只有哪个shàn/sàng在逻辑上是自洽的呢?只有shàn善,良善的善,在逻辑上才是自洽的。很抱歉我的拼音不好,我无法区分“丧”和“善”,sàng和shàn,在我看来读音都差不多,两者似是而非。

有人说,一个分裂的王国是无法抵御外敌的。同样,一个分裂的人,也无法有尊严地面对生命。只有良善,才能让我们自洽,才能让我们告别虚无与虚荣,告别忧伤与emo(伤感),才能让我们有尊严地面对生命,面对生活中无法掌控的明天。
所以让我们依然相信良善,携起手来,在点滴的小事上追求良善,善上加善,止于至善,一起画好这未尽之圆。
同学们,我们一起出发,享受未来路上更多的风景吧。
谢谢各位同学。

罗翔:只有非功利性阅读,才能让你感受真正的幸福——内心的丰富在功利性阅读中,你不可能习得
罗翔:读书的真正目的是追求智慧,而非单纯的知识

如何在意见纷扰中保持清醒?
——北大教授周飞舟毕业典礼致辞
作者|周飞舟
来源|新读写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是社会学关于人的智慧,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帮助我们变成意见泛滥的洪流中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

近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典礼举行,系主任周飞舟的分享引人深思。全文在此,愿你读完能够有所启发,学会在意见泛滥的洪流中,冲破纷繁的迷雾,拥有独立且清醒的人生。


周飞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

各位老师、同学:

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2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首先,我代表社会学系向参加毕业典礼、顺利毕业、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

今年我们共同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毕业季。自疫情发生两年多来,我们一直在疫情防控的起伏和波折中学习和生活,经受了各种各样的身心考验。

今天的毕业典礼虽然只有在校的同学和老师,缺少家长、系友和嘉宾的直接参与,但我们的激动兴奋的心情一如既往,经历了艰难时光的毕业季是更加灿烂的毕业季。

毕业典礼是庆祝的仪式,也是惜别的仪式。作为老师,面对即将各奔东西的同学们,我想说一些最想嘱咐同学们的话,作为临别赠言。

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有一些类似的感受,就是生活轨迹越简单,活动范围越小,接触的人越少,对外界的事情就越敏感,各种新闻事件好像就越多,各种意见评论声音就越大,以至于很容易觉得自己陷入到了网络上纷繁复杂的意见纠纷中。

工业化制造标准产品,商业化制造畅销商品,而互联网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制造了过多的意见。各种意见就像泛滥的洪水,刺激着我们的情感,冲击着我们的观念,我们经常被不由自主地裹挟在其中,变成意见洪水中的一部分,又成为裹挟别人的力量。

网上的意见有一些共同点,一般都是立场鲜明的表态、站队甚至歌颂或谩骂,缺乏充分的证据、缜密的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所以都只是一些意见。尽管发表这些意见的也是一些活生生的人,他发表这样的意见可能也是出于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其他目的,但是由于是在网上,我们无从得知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发表这样的意见、他有些什么样的意图,所以这样的意见对我们是没有多少参考价值的。

我们不能靠收集和统计这些意见来作为对社会的认识,更不能被这些意见影响和左右我们的看法和立场。

尽管这些意见包围着我们,掩盖了周围的声音,遮蔽了我们的视野,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了解发表这些意见的人,我们才能认真对待这些意见。‍

一个意见不是因为和我的意见相同而被我赞同,也不是因为符合某个立场而正确,而是因为我对持此意见的人有相当的了解而对此意见产生了重视。所以,尽管所有的意见都因为网络的原因离我很近,但是这些意见背后的人却离我有近有远,所以意见是有远近、有距离的。

朋友圈里的意见就离我们更近。唯其更近,声音就更响,有的时候好像要逼着我们表态和站队。我们经常会因为朋友圈刷屏高潮而觉得世界又变了,实际上你要是真的出去看,朋友们在现实中都好好的,大部分人只是在拿起手机刷屏的时候进入了另外一种状态。

网络本身就有这样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把意见的交流变成汹涌的洪流。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在这种意见的泛滥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呢?

我的建议是,要认清说话的人,这是认清他说的话的前提。就像我现在在和大家讲话,大家对我说话的内容就有清醒的认识和清楚的定位。什么样的人就会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立场就会有什么样的看法,这叫做知人论世。

对于社会现象而言,一条意见、一个观点、一套理论,都不能脱离发表、发明它的人而存在,不能脱离它的水土而凭空产生,它是否有意义、是否有力量都取决于它背后的人。

一个好人说出的做人道理即使朴实无华,也会感染周围的人,一个坏人说出的做人道理即使再好听,听上去再正确不过,即使是条真理,也会变成一个讽刺或一个笑话。

在说出意见的人面前,意见只是他的一种表达而已。他也许可以表达的逻辑严密、论证雄辩,但我们会知道,这只是因为他特别善于表达而已。实际上,你会发现,一条意见哪怕再激烈、再极端,只要把它放回到发表的人身上的时候,你就可以平静地对待它了。

所以,认清意见背后的人,能够使我们更加恰当而有分寸的对待意见,对待各种所谓的话术和PUA,这几乎已经成了在网络时代安身立命的必备前提。

要认清说话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是对大家所学的社会学的水平考试,这个考试在毕业之后才真正开始,而且会一直持续下去。

费孝通先生说,他认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教人在复杂的社会里如何做人的学问,因此,做人的水平就代表了大家所学的社会学的水平。而学习做人的关键,就是要向人学习做人,向榜样学习做人。

社会学前辈潘光旦先生引用埃德蒙伯克的话说,“榜样是人类唯一的学校,此外它更没有别的学习的场所。”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个择、从、改的过程,就是不断在与人交往中将人认识清楚的过程。

大家即将走上社会,每天都面对计算得失、辨别对错、拿捏分寸的任务,这其中的要害并不在于你用知识解决问题,而是在于你用所学的社会学去辨认人并“从之”或“改之”,以榜样为榜样,并努力成为别人的榜样。

榜样当然不限于身边的人,也包括古往今来、东方西方的往圣先贤。

今年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重建40周年及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系100周年,通过系庆活动,同学们认识了社会学的许多前辈先生,他们和我们离得很近,温暖而亲切。前辈们的嘉言懿行,能够帮助我们冲破纷繁的迷雾,爬上高高的山顶,领略生命的光辉境界。无论社会怎样变化,那些我们钦慕向往的人格始终是我们安身立命、自立立人的指路明灯。

网上的潮流终究是起源于现实的土壤。在现实中,我们很清楚的是,判断一件事情的是非对错,理性的逻辑不一定可靠,感性的共情也不一定可靠,随波逐流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的是社会学关于人的智慧,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帮助我们变成意见泛滥的洪流中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与同学们共勉。

最后祝同学们一帆风顺,鹏程万里!

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因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